报告测算,要实现此目标,风电与光伏在未来10年的发展速度需要在过去10年平均水平上翻倍,年均新增装机达到100GW以上。
2016年发布的《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电力要占到电力供应的50%。启动煤电行业转型政策议程,必须考虑到人员就业安置以及国有资产处置等方面的事项,以促进公平转型
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逐步完善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框架。2013年,中国试点碳市场开始交易。就减排成效来说,上海2019年电力热力行业、石化化工行业、钢铁行业碳交易企业碳排放量分别下降8.7%、12.6%和14%。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动力匮乏、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能够明确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的内容清晰明确地提出来,对全球推进巴黎协定目标的落实意义非常重大,对中国的意义更重大。目前,全国碳市场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委员潘家华指出。深圳还最早在全国设立生态县,规定内的土地不能开发,并且不断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建设生态景观林,对空气和碳减排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欧盟等相比,我国碳市场的建设背景有明显差异。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称,在评估试点效果时发现,不是所有地区都公开减排信息,还有些只是数据简单相加、存在缺陷。未来,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较大,需要形成统一管理和调配。信息获取往往来自行业、企业的自行调研判断,对市场交易模型及策略影响较大。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将提出更强有力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加强对煤炭消费的控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向低碳方向转型。
由于涉及行业种类多,各行业减排成本各异,不同地区、不同交易主体之间差异较大。企业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碳市场。
何建坤也称,与发达国家在已经达峰并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建立碳市场不同,我国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需要在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扩大到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年综合能耗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未来在全国市场中,加大减排信息的公开力度至关重要。减排信息公开力度不足多位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试点与全国市场也有很多区别。
李高表示,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十四五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碳市场将实现从单一行业到多行业纳入、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就两项文件公开和征求意见。李瑾表示,受体量限制,试点的配额总量有限。在不同交易规则下,各地还形成不同的交易模式。
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继续增长,碳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同交易规则下,各地还形成不同的交易模式。
另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瑾透露,由上海牵头承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任务,经过3年多筹备已基本完成,后续将结合国家要求适时启动机构设立报批。对此,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称,在评估试点效果时发现,不是所有地区都公开减排信息,还有些只是数据简单相加、存在缺陷。
在我国电力市场尚缺乏价格传导机制的情况下,将促进电力消费部门节电与发电部门提效的联动,这也是我国碳市场设计区别于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十四五'期间要加快纳入其他重点,包括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等七八个行业。李高表示,下一步将把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工具,通过市场形成价格,为金融机构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李瑾还称,试点期间,部分行业引入线上和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扩大到石油化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年综合能耗达到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李高表示,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十四五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碳市场将实现从单一行业到多行业纳入、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
试点范围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下降',显示出碳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并从实践上验证了不同政策设计的适用性,为建设全国碳市场积累经验。形成适合国情的制度设计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征求意见的《管理办法》中,对信息公开做出专门规定,要求生态环境部、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职责及时主动公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社会监督,公开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配额分配方法、履约情况、减排信息等。
例如,有人将试点运行前后的减排量直接对比,这是不科学的。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就两项文件公开和征求意见。
未来在全国市场中,加大减排信息的公开力度至关重要。目前,发电行业已做好准备。
李瑾表示,受体量限制,试点的配额总量有限。从单一行业到多行业纳入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落实二氧化碳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减排信息公开力度不足多位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试点与全国市场也有很多区别。在碳市场发展初期、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协议转让可为企业大规模购买配额提供渠道。
截至8月底,7个试点的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而且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继续增长,碳市场建设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将提出更强有力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加强对煤炭消费的控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向低碳方向转型。由于涉及行业种类多,各行业减排成本各异,不同地区、不同交易主体之间差异较大。
过去利用行政手段减排比较多,未来行政手段仍然需要,但更要进一步拓展和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文件,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包括,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即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将被纳入重点排放单位。
如何形成有效的价格传导机制,如何真正反映减排成本、激发减排潜力等,都值得思考。这是自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发布系统性规则。何建坤也称,与发达国家在已经达峰并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建立碳市场不同,我国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需要在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企业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初具规模的地方碳市场。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排放源类别既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也要包括电力和热力使用的间接碳排放。
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说。但同时,由于市场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也造成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
目前,全国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等20多个行业。建议加快建立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适时发布企业排放报告管理办法等重要配套管理规定;优化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完善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方案并加快实施;推动重点单位完成碳排放数据的报送与第三方核查工作等。